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国内的钱要出来很难,所以大家都在找曲线救国的方法,但是如果为了交易的经济和便利,而牺牲了交易安全,则是得不偿失。
故事一
故事要从我的一个朋友说起。我的朋友有一个大学同学坏蛋甲,坏蛋甲已经回国工作了,但是坏蛋甲在加拿大某银行还有一个账户未关闭,我的朋友请坏蛋甲帮忙,借用她的账户从国内汇款到加拿大。坏蛋甲在汇款到账后,通过网上银行将我朋友的钱转移到她的信用卡,随后便和男朋友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大肆消费。随后,坏蛋甲在微信上拉黑了我的朋友。
故事二
一个留学生的妈妈在一个留学生家长微信群里认识了另外一位“家长”坏蛋乙,声称自己没有经验,第一年为儿子准备的生活费太多了,想换回人民币。为了表示诚意,坏蛋乙主动把五万加元打到了这位留学生妈妈的银行账户上。受害人在网上银行看到钱已经到账,想都没多想就往坏蛋乙指定的国内银行账户汇款20多万。几天后,受害人接到银行的电话,存进来的五万银行支票跳票了,银行会取消之前的入账记录。
那么,是不是只要耐心等上个7天,等到银行确认钱已入账,一切就安全了呢?直到我今天遇到了客户的这个真实案例,才知道我们是too simple, sometimes naive。
故事三
客户孙女士经朋友介绍(事后发现其实朋友也是在网上论坛看了广告)认识了坏蛋丙先生。坏蛋丙先生声称是留学生要回国,可以以加币换取孙女士的人民币。孙女士是精明的生意人,所以提出要去银行当面交易。双方一起去了某大银行,客户经理核对了坏蛋丙先生的身份以后,当场为双方办理了转账手续,孙女士收到20万加元,也随即按照约定往大贪坏蛋丙先生的国内账户转账100多万人民币。
时隔数日,孙女士接到银行电话,称账户实际持有人向银行报告其身份被盗用,转账系欺诈行为,孙女士的账户被银行冻结,不得不另行筹措购房资金。更让孙女士郁闷的是,她经人介绍,找了一个律师,已经收了上万加元的律师费,但仍没有任何处理结果。
故事四
某地产经纪在社交媒体拥有大量粉丝,坏蛋丁伪造了一个该经纪人的社交账户,盗窃他的头像,甚至煞有介事地在更新朋友圈。坏蛋丁盗用该经纪人的身份,谎称需要人民币,可以以加币兑换。
如何防范风险
随意翻翻各大华人论坛,“留学生回国,人民币换加币”的帖子和广告比比皆是,我今天暂不探讨允许这样的贴子发布在论坛上,论坛所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,我们自己应该谨慎核实,小心操作。虽然很多诈骗行为是防不胜防,但是有三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。
- 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点,不要贪小便宜。如果仅仅是为了一点点汇率上的优势而选择冒险,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很难想象大家会买几十万、上百万的房子,却对小数点后几位数的交易成本斤斤计较,或许这就是人性使然吧。
- 要有可靠的交易中间人。不要相信论坛的广告,也不要相信微信群上的陌生ID,这些都是重灾区。当然我们更不主张主动上论坛去发帖求兑换的,那是自己给自己挖坑。小额的交换,请直接考虑现金交易。
- 了解一些基本的加拿大银行交易习惯:
- 银行缓存制度(Hold Policy),从普通支票到银行本票,银行都有一个缓存制度,就是支票存进去的一瞬间,账户上显示钱已经到账,但是其实还未进入清算程序,即银行还未真正从支票的签发行拿到钱,所以只是在账户上记了一个帐,相当于打了个白条。清算程序通常需要5个工作日左右,如果成功从支票签发银行拿到钱,银行再确认帐款已经,如果没有实际收到钱,银行就会把之前记的进账记录删除,显示为“Not Sufficient Funds”(NSF),俗称“跳票”。因为国内并不流行个人支票的概念,所以新移民对这个缓存制度缺乏了解,套用国内的交易习惯,很容易被骗。
- 交易取消(Reverse the Transfer),绝大多数的银行之间的之间转账,从技术层面上说,在转账后的一定时间内(有些银行规定是当天)是可以被转账人取消的,(虽然很多谨慎的银行并不会这样做)。举个例子,我通过某银行,做了一个银行内部的转账,转账1万加元,我可以过一会再去一次这个银行,把这个转账取消,钱可以回到我的账户。
- 交易欺诈(Fraud),假设没有跳票,没有取消交易,而是像我的客户孙女士那样,两个人一起去银行面对面交易,如果银行疏于核实客户真实身份,真正的账户持有人虽然此时不能直接要求把钱转回去,但是银行收到欺诈举报会冻结账户,钱无法自由使用,必须等待各方解决争议或司法判决才能解冻。
总之,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,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社交圈,已经让我们离“熟人社会”渐行渐远,寻求专业意见,遵守规则是大家出入平安的不二法门。